来想去,考虑到太子的问题,李世民决定让房玄龄回去,为啥呢?房玄龄现在是太子少师。太子的老师之一,当然这是个兼职了。他有义务指导太子。这
次事件,李承乾表现的很糟糕,没有在事情发生的第一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置。事后的处理也很让人失望,甚至还有装病躲避,回避责任的错误。..
考虑到太子还年轻,李世民觉得有必要加强教育。
房玄龄是个聪明人,陛下单独把他叫来,问这么一个问题,答案不是明白的么?只不过呢,李世民不好自己来说,所以希望房玄龄主动站出来说。给
陛下背锅这种勾当,房玄龄义不容辞,更何况他有个太子少师的兼职呢。所以啊,这事情就得他来处置,而且李世民的意图,还得全面贯彻执行。换别人去,李世民不放心的。房
玄龄欣然允诺,主动请缨:“陛下,臣愿往!”对房玄龄来说,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啊。怎
么说呢?房玄龄出面处置这个事情,明眼人都知道是李世民的意图,不然大理寺的人死绝了?刑部的人死绝了?很明显的,如果处置结果对哪一方不利,那都是皇帝的意图。
有能力报复的不会把事情算他身上,没能力报复的人,就算了又能奈何的了他?
房玄龄可谓左右逢源,只要手稍稍的抬高一点,就能得到无数的感激。李世民还装着无奈的样子,拿出柴哲威的信,还有杜夫人的血书。语重心长的表示:“一个是朕的外甥,一个是杜相的次子。还都是朕的女婿,朕也为难啊。”
房玄龄不动声色的表示:“陛下,国法就是国法,但不外人情。再者,此事没有造成严重后果,臣请柴杜二人,赔偿自成一应损失,争取事主谅解。”李
世民颇感欣慰,这是个好臣子啊。理解朕的心思,并且拿出了确实可行的方案。殊不知,他这边派人去请的时候,房玄龄在路上就相好了怎么处置这个问题。次
日议事的时候,李世民提了一嘴,派个老成持重的人回去处理,这样比较放心。房玄龄站出来表示,领导有担心,做下属的踊跃分忧。
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有人被憋的一口气差点没顺过来?谁啊?褚遂良呗!这厮一直在琢磨着,如果需要有人回去处理这个事情呢,他一定要把活揽下来。回头见了李诚,大权在握,好好的拾掇他一番。
这货心眼还挺小,反正就是各种看不惯李诚就是了。怎么说呢,一边在文坛刷声望,一边在战场捞爵位,转过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