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清军的惨败,瓦拉几亚帕夏(罗马尼亚总督)萨利赫已经通过己方飞机侦察以及明军送来的通报清楚了大概。
根据苏丹陛下的命令,奥斯曼军队迄今为止仍旧保持克制状态,一直固守在边境线上,没有向北推进哪怕一步。
原因很简单,清军还没到穷途末路的地步,至少还没向奥斯曼臣服,此前仅仅是派人前来求购武器弹药,并希望奥军能够北上抗击明军的推进。
前者或许可以考虑,但后者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
奥斯曼帝国与明帝国是同盟关系,而且还要有求于对方。
放眼世界,只有明帝国能够消化己方的大部分原油和成品油的产能。
己方还能从双方的易货贸易里大受益处,几乎不用花钱便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先进武器以及各种商品。
只要明军没有在非演练的情况下,踏上帝国的土地,那么帝国上下没有一个人愿意与明帝国开战。
实际上,从开战至今,帝国一直在向盟友提供大量的成品油,而且是走苏丹运河、博斯普鲁斯海峡,运抵黑海北岸的。
凡是明帝国的非战斗舰船,并不需要提前向帝国通报,便可以驶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去往黑海,甚至进入亚速海。
萨利赫还希望明军能够进一步消耗清军的兵力,这样就等于为今后帝国收编残余清军开打了方便之门。
之前己方与明帝国规定的分界线是南布格河,清军也就是凭借这条河以西的地区在负隅顽抗。
萨利赫相信这对武器精良的明军来说并不算多大的困难,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明军可以肆无忌惮地打击各地的清军。
奥斯曼帝国空军也已经列装了“大力神”轰炸机,不过前期并没有部署到瓦拉几亚,而是全部调到在匈牙利与巴尔干地区,用来防止盟军南下。
对付清军,连萨利赫都认为光是两百架“信天翁”战斗机,配合数万精锐骑兵以及几百辆坦克,便足以让己方大获全胜了。
到下雪之前,西帝定承皇帝弘皙麾下有约五十万人马,大部分都是察尼带来的,这位败军之将立刻成为了勤王的有功之臣。
察尼的百万大军此前在进攻德意志地区时遭到了重创,损失了近三十万人。
为了阻击出现在第聂伯河西岸的明军,该部人马又折损了三十万左右。
凡是能带来的,察尼都已经将其带到了定承皇帝面前。
至于动员的那些兵马,根本就不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