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刚才在给云若诊治病症之时的那种怜悯之情,以及对于长风镖局害人再救人的可恨可鄙的厌恶,对于跟随自己的童子疲乏沉睡时候的关切,并不责罚童仆的懒惰,此情此景,此德此行,也足见他未曾失去做人的良知。
所谓不为名相,便为名医,小医医病,大医医世道,医者的道德良知和操守德行的确是一个时代文明水准的彰显,只是这片土地上对于名医和名相的关联情结似乎有那么的一点点让人质疑其中意味的疑惑。
固然魏先生这个医术上的圣手国医的胸襟格调与史上所载的那些悲天悯人的名医差距不小,甚至可以说是云泥异路,只是他的医术之高超的确有妙手回春的功效,比诸扁鹊华佗并不输却,纵然张仲景在世,孙思邈早生,在医术上未必便比他更加高明一些,而他治愈的疑难疾病之多之杂,也远超前辈同侪。
史上所载的名医圣哲,或者现实之中的国医圣手,或多或少在深通岐黄之余,都有些儒学的根基,因为他们识药理,习医道之时,绝不能文字不通而能明晓其中的意味,而许多医道圣手,还都是不得意的科场失意者。
只是科场失意,未必代表他们学问不够,而从此能在岐黄中开辟洞达,成为杏林国手,为世间百姓造福,享誉士民,官场少一个贪官污吏,庸俗无聊的匹夫匹妇,也可以说是他们自己的福气。
骆宾王没有功名利禄,一生宦海沉浮,也只是个小县丞,只是他的雄文,在那个真正英雄惜英雄的时代,连他辱骂的政敌武则天读后都不免感叹宰相遗贤才于人间草泽。
李杜功名非甲科,李杜的雄才大名自然不言而喻,不第秀才张继一样以一首枫桥夜泊名留青史,千载之后,你记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千古绝唱,而十万进士,你也难以记得几个,科场上那些所谓煌煌惊天的大赋颂词,早已经烟消云散。
这些人都不是科举场上的新贵,只不过他们的名气文才成就可远远超过了那些穷究八股文,三皇五帝不知,秦汉送唐不分,两耳不闻天下事,靠着马屁文章得到功名利禄的状元探花们。
神医的成长之路的确也会有侠义如张无忌那样少年医道武学盖世无双者,只不过大部分还要多年的积累历练,到了老年才能成就名医国手的典范。
所以到了老年,他们的医术精臻之余,也难免有老学究的癖好和古怪脾气,所以就显得不近人情,孤高倨傲。
正因为此,这些医道和学问通达的名医都把行医比为良臣治世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