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而言之,这情节读者们是不是很熟悉?这种味道的配方是不是有志于黑色幽默的编纂者,都在尽量借鉴其内核?
喜欢稗官野史中求史实,喜欢揣摩二十四史里语焉不详之情节,有疑古病的学子们,那些有志于钻研史册,意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要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学者们,是不是要从中嗅出一点一滴的某种味道来?
你们以为作者的家言不足为训,你们或许以为作者不过是在附会什么同治小皇帝和宋光宗旧事,你们以为作者在编造不经的胡说八道。
其实你们错了,作者之所以不注明道姓,正因为这种事可能发生在历朝历代,只要有皇帝和太监共同存在的历史,这种看似荒唐的情节和场景都一直长生不死,长盛不衰的上演。
不要以为这是骗人的,当你认真查考之时,你就会无奈苦涩的发现,这一切除了秦汉晋唐宋元明清的改朝换代之外,它所指摘的事实的的确确没有什么变化。
历来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儒生文士们,其卓荦大者,英才济济者,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道义之士,习学孔孟经典之时,因为道德仁义的激励,因为成仁取义的道德高标在前,也都是虎虎生气,有某种当仁不让于师的果决。
当国事衰亡时候,他们亦有献身浩然正气,做邦国柱石,做国之栋梁忠臣纯臣的道义良知,如嵇康,如颜真卿,如段秀实,如文天祥,如左光斗,如史可法,如张煌言。
可是因为中夏文化中,太迷信食人之禄忠人之事的道德说教,自古而今,就很少出现如不信佛老不鸟孔孟的李卓吾那样高格的叛逆者。
就连那些所谓的造反者,什么刘邦项羽朱元璋之流,比起来古罗马时代的斯巴达克斯,也都缺少一种献坚守信仰,为自由而战的勇气和感染力,所以他们就算是造反成功,也不过是掀翻了旧时代的几片屋瓦,还要重新装修老房子,把旧家具清走,一切照旧不变,甚至连奴才都不会有什么变化。
他们本身造反不过是要替换原来的奴隶主的身份,并不存心要解放奴隶,甚而更要加重奴役的力度,要更加深奴役手段的研究,使其出神入化,使奴隶们乐得享用奴役,在做奴才之时,获得无上的快感。
所以这种文明极少能够有坚持真理,勇往直前,走向阔达深远之处的志士仁人。
他们所谓志士仁人的标准,在大者要忠君爱国,在小者要为豢养自己的主人尽忠做帮闲,否则就是太他妈的忘恩负义,会被人辱骂做枭猄之徒。
他们无法跳脱孔孟儒林的藩篱和矮小的灌木丛,所以更不能望见忠于史实的动人篇章,非但比不上被阉割肢体的太史公的雄壮伟岸,也无法出现献身真理的布鲁诺哥白尼。
你们所看到的皇皇巨著二十四史,什么数百万言的通史巨著资治通鉴,什么四库全书,什么永乐大典,纵然作者吞全牛的功力让人感佩,甚至连他们为文人的中直坚贞的道德不用怀疑,只是其刻苦卓绝与坚毅之心,却夹杂着无数的马马虎虎,他们一生的事功的确偶尔会让人置疑。
因为他们太相信四书五经,太相信二十四史的真章,他们不善于怀疑,也不敢怀疑,他们只会皓首穷经于编纂摘录浩如渊海,汗牛充栋的史册,只会从不知道篡改过多少次的典籍里面抽检做篇,无论是不知道几手的史料,还是史识,他们都是残缺不全的二百五。
他们从不怀疑,所以忘记了修史时候所宗法的起居注,年代表,官修笔记里面的真实历史是否有附会篡改,是否有虚美胡诌。
那些夺门之变,斧声烛影的记载,本来应该值得大书特书。
如果通过历史学家的记叙,他们应该更能描摹出历史的真实,因为他们更加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史料,所以其文笔情节的动人之处应该远比家更加精彩,因为历史的错综复杂远远超过家的想象。
再优秀的剧作家和家,也不能完全想象摹写出历史中人性的嬗变和残忍。
而这些也应该是历史学家考证史实的重点,否则他们就成了为尊者讳的曲笔儒生。
只可惜,一遇到这种皇家为了争权夺利而手足相残,败坏人伦道德之事,都用文言文的言简意赅给一笔带过,语焉不详。
这不免让人怀疑,文言文的作用大概不过就是方便顾左右而言他的遮掩。
之如作者所言的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终于熬出头,恣性其要成为说一不二,天下第一的雄君圣主,所以手舞足蹈,狂喜无度,根本就没有一丝一毫伤感老爹丧命的难过,反而纵欲过度,一命归天。
似这种史实,考诸稗官野史,还有清末之笔记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种周树人所言近乎夸张鞭笞人性丑恶的巨著,所述多有,其情节之夸张,人性之残忍邪恶应该远过作者所叙述,毕竟作者半生所见到的无非就是魑魅魍魉,蛇虫鼠蚁,如此形容,难道那所谓的纵欲过度而丧命还有什么不可能的么?
无论是那些宣付国史馆的孝子贤孙,烈女节妇之传记,还是忠臣奸贼之列传,其中所存疑者为多。
懒惰的修史者,许多不过拿一家之言,个人之记叙笔记,插叙其所编纂之史册,附会之堂皇巨著,至于前后左右的难以自圆其说,他们才没时间和眼光去检视。
如许敬宗做史官之时,因为与尉迟敬德沾亲带故,又加上尉迟敬德为开国武将之雄者,一向是野蛮粗俗,总是以我乃天子的忠臣功狗,汝等奈我何来对待同僚。
不错,他随高祖太宗从龙,的确功高不凡,只是其滥杀无辜,粗野欺侮同僚之事,以史家之中正,不能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