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庭还想撑上一撑,同时在心中好生思量一下得失,他的前任当中熊文灿的下台被追责,就跟四川张献忠降而复反有着极大关系,此时的孙传庭可不希望自己重蹈熊文灿的覆辙。
而且,相比熊文灿当初只是诏安张献忠有所不同,此时何三江所想要的特权还比当初战败而降的张献忠还要多,很多要求都是大明建朝以来所没有的,故而孙传庭更得慎重慎重再慎重。
然而,何三江却是不给孙传庭考虑的时间,他在彭志海获取禀报孙传庭己方态度和要求之后,没过多久就再次悍然出兵,虽然兵锋避开了山东最为重要的济南府等地,但是却也占据了济宁州及其辖下三县城,并入己方的统治当中。
听闻何三江等人突然发起的攻击,面对山东巡抚一封封加急求援的文书,孙传庭一边派人知会质问何三江其意何在,一边却也不得不承认,必须当机立断,做出抉择了。
最终结果是,在大顺军队持续不断的试探军事行动的情形下,想要保证京师大名府方面的安全,孙传庭此时面对何三江传来的压力时,便也只能让步了。
当然,其间由彭志海带领着的特使队伍,再一次进入到何三江他们的曹州城,正式与对方磋商条件,进而还是让何三江做出不少让步。
比如何三江保持现有的地盘不再扩张,其中军备方面的问题由其主导,麾下武将由其任命,而相的在应名义上何家军所部依旧归属与山东巡抚指挥,山东农民暴动、山匪肆掠等武事由其镇压平复。
其余林林总总,倒也算是让彼此双方都能够接受,进而最终达成了协议,当然,这协议却也只能是私底下进行,不能公之于众,而孙传庭需要做的,则是将这一份诏安文书让朝廷认可。
其间,孙传庭花费了偌大的力气,同时向自己在朝廷的盟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不知道在崇祯皇帝心中降了多少分,记了多少帐了,但是最终还是让何三江一部的诏安文书获得了朝廷等认同,最终送到了何三江他们手中。
大张旗鼓将诏安文书送到何三江一部,自此以后少了一位反出的大顺龙湖将军,多了一位大明龙虎将军暨曹州总兵官何三江。
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大顺朝终于彻底歇了想要北上攻打大明等计划,转头将更多的兵力部署在河南与曹州之间的边关,似乎有着要找何三江讨个说法的意思。
怨不得大顺军队对原本的同伴、如今的对手如此敌视,甚至超过了他们一心想要谋夺人家江山的大明,实在是这何三江无论作何选择其实都好,但是偏偏选择了一个最让李自成难以接受的大明朝。
当初何三江突然的反叛,让从来没有想过何三江会反叛,自以为其忠心耿耿的李自成心里受挫严重,他自觉对于何三江的栽培不小,对其封赏也是大方的紧,以为对得起这个弟兄了。
然而恰恰就是这个之前忠心耿耿,从无懈怠和怨言的属下、兄弟,在自己正想要大展宏图、称霸天下的时候,从背后给了自己一枪,虽然明面上大家看起来好聚好散,何三江反叛之后也修书一封给李自成解释他反叛的理由等等,可是何三江的反叛带给刚刚建立起来的大顺王朝无形的损失,却是极大的。
一支军队在战场上的实力,除了兵员的个体素质以外,气势和意志上的因素也是极为中高的,当初大顺军队之所以时常战败,即便拥有着极大等数量优势也敌不过不及己方数量几分之一的大明军队,就在于大顺军队的战斗意志不强,一开始就处于劣势。
好不容易这些年大顺军队在何三江、刘宗敏等大将努力下,逐渐弥补起麾下军队的素质,又在一次次战斗当中取胜,让军队拥有了一股之前所没有的自信和意志,却随着何三江这个在大顺军队当中有着极高地位的主将反叛,让军队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等自信和意志,却又出现了动摇。
而在大顺国内,何三江这个李自成肱骨之臣的反叛,不仅是让不知深浅的王国百姓人心惶惶,就连大顺国中的官吏大臣们,也不无开始对大顺过的前途产生怀疑和犹豫,出现了无数看不见的裂缝。
这些都被看在了敏感的李自成眼中,让其对何三江这个曾经看重的下属恨之入骨,恨不得食其肉饮其血以泄心头之恨。
若说何三江反叛出去,自立门户也就罢了,大不了在李自成心里将其视作了另外一个张献忠,大家彼此互不干涉也就好了;可偏偏如今何三江'唉反出大顺之后没多久,转头便加入到了他们大顺的唯一敌人--大明麾下,这却使得李自成最后一点理智被消磨殆尽了。
何三江如今所在的曹州,相比之前江北的濮阳而言对于大明王朝的威胁更小,毕竟有黄河天堑存在,但是对于大顺来说,彼此之间毗邻的地盘却无天险阻隔,何三江所部驻扎之地直接威胁了大顺东部防线,可比之前疲软的山东驻军有着更大的威慑力。
新仇旧恨加在一起,让大顺皇帝李自成一改之前与北方女真蛮子之间的协议,转而将手中聚集的兵力分出大半,浩浩荡荡地往东线驻防,一副要跟何三江这个昔日手下一决生死的姿态。
面对此情此景,坐镇黄河北岸的孙传庭却是笑开了花,至少自己冒着巨大风险收编了何三江所部,却这么快为自己和大明朝带来了不错的结果。
不管接下来大顺朝与何三江一部谁胜谁败,对于大明朝和督师孙传庭他们来说都是最后的坐收渔利之人。
而另外一边的何三江和白玉山他们,却是有些头疼了,他们却没有想到,本是一场正常的站位选队而已,落到了李自成这个没有真正接受过正式军事教育的大老粗面前,很多时候面子上的损失反而比未来的前景更能驱使对方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