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则,大家也都看到了,像蒸汽火车这等物件儿,且不说它的造价工程何等艰巨重大,光是其配套地铁轨一流,所需耗材,那也是一笔极大的开销。”
“别看我洪门在笨港铺设了这么一条不过十数里长的铁轨,可是却花销了我们齐心堂所有的钢铁储备,若是想要修建一条更长的铁路,大家不难想象得出其中地成本!”
李天养说完展望,接下来便开始大倒苦水,将未来想要实现这等新奇事物的代价和困难一一道出来。
“正所谓一人计短二人计长,想要依靠一人一家之力,推行这等大器,却是一件难比登天地事情,咱们毕竟不是一个王朝,自然需要集众家之力才有机会将这些东西推行出去。”
“至于像我们洪门现在所用的水利纺织机、车床、钻床等机械技术,只要大家有所需求,本人仅代表洪门向大家保证,我洪门将毫无保留地提供出来。”
李天养话语说得好听,可是真要操作的时候却是有太多的要求和条件,尤其是这些机械的价格,更将是一份一本万利的产业。
不过底下的人群却是被李天养給说得心动了,纷纷为李天养地这份大气而叫好,同时心中开始琢磨自己商号到底需要哪些技术。
从笨港登陆之后,大家各自尽兴而归,带着各种思绪回到住所当中休憩。
土著部族族长们在经历了今天的震撼之行以后,大家怀着各种不同地心思回到了自家在笨港的居所,晚间各有走动那也是另话。
就此,李天养这次带着大家参观笨港之行算是告一段落了,虽然除此之后再无其他的动作,就连以前一出新品就会接受订单的动作,也因为洪门一直无有表示而不了了之。
不过经此一事之后,不管是南洋商会的成员还是笨港联盟中的成员,对于依附洪门的心态倒是更强烈了,这从大家私底下跟洪门高层勤加走动便能感受得到。
送走了商会一群人之后,李天养又带着土著联盟的成员们走了一遭基隆镇、葫芦岛和澎湖群岛等地,更是染坊他们观看了一番洪门将士数千人如臂使唤一般都默契配合。
而海面上不惜弹药、使用废旧海船作为标靶的一场动用洪堂舰队十数艘“蛟龙式”、“杨帆式”战舰的演戏,更是让包括莱克.巴顿、法力兀这些一直都还保有种族情节的族长们,瞠目结舌。
这时候法力兀他们才明白,之前一直对大家客客气气,规规矩矩的洪门,是何等强大的一个团队,原本大家还抱着一些侥幸心理,认为联盟大多数部族团结在一起,就算不能击败洪门,但是也能够与洪门对峙。
有了从洪门人手中学到的各种知识、技能,再加上各部族私底下搜集到的生铁资源等,未来占据了地理优势的他们土著人,终归能够实现种族的独立。
可是一场演戏、一次参观,彻底打破了土著族长们的侥幸心理,很多原本久摇摆不定的族长,当时就下定决心日后就一直这么跟着洪门人一起,向外面到世界扩张,洪门人吃肉,他们也能够有口汤喝。
法力兀和莱克.巴顿两个反抗洪门的中坚力量,此时脸色难看,却又只能强颜欢笑,不在李天养面前漏出破绽来。
法力兀还好,毕竟这几年跟在洪门背后闷声发大财,部族学到了很多农耕知识,同时又不惜破坏自然环境,在部族周边建立了几处养殖场、石灰厂、砖瓦厂等,而他本身与洪门并无太大仇恨,同时又很有城府,懂得能屈能伸得道理,与洪门日常交集上,就算不比玉山、诸罗山社几个洪门盟友,可也不算太差。
可是莱克.巴顿就不一样了,从前洪门与他个人的血海深仇,到现在我是也没有被他給放下,而洪门当年唯一一次在土著人手中吃到的大亏,就是源自于莱克部族,因此这些年来虽然洪门人对待莱克部族表面上客客气气,可是背地里却不如其他部族亲近。
这本就是人之常情,当年一战损失的数千将士,是洪门的中坚骨干,现如今他们的亲戚晚辈成长起来了,自然也是加入到洪门,在讲究父债子偿的华夏文化里,大家对莱克部族有所区别对待,那也是正常的。
李天养对待土著人比商会成员更加在意,那自然是因为在李天养看来,土著人未来对于洪门的助力,却是如今洪门几大棋子当中,价值最大的。
洪门的人口,在吴杰他们从朝鲜裹挟了十余万人回来之后,已经突破了六十万大关,底层百姓越多也就意味着将来洪门走上李天养地野心之路上时,他们的筹码实力更强。
可是说实话,想要单凭如今大元岛上这点实力,就走上争霸天下的道路,却是稍显单薄了些,哪怕洪门在明朝疆土上海有其他布置。
就连现在看来还不够资格跟大明朝一扳手腕的清朝人,他们掌控的人口数目,都已经突破了三百万人,其战争潜力却是数倍于洪门。
因此,利用繁衍和吞并等手段,如今已经成长成为总人口达到二十余万地笨港联盟部族们,却已是洪门身边一个不可小觑的族群了。
大多数土著人早就已经习惯了洪门的存在,并且深深被洪门更加富庶、文明的生活所吸引,近二十年的辛勤耕耘,让土著人的归附成为了一股不可逆转的洪流。
莱克.巴顿他们之所以还有些许的奢望,盖因此时生活条件变好以后,土著人的平均寿命也有所增加,二十年时间足够洪门在土著人当中培养一批批心向洪门的年轻子弟,可同时真正主掌一族大权的高层领袖头目,却大多还在老一辈土著人手中。
老一辈人对于部族的忠诚度,却不是洪门区区二十年时间就能够完全征服的,而且作为既得利益的当权者,人马这些身居高位的首领们,自然更相信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谚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