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孟子》、禁止学生议政等等,可谓是将文化专制、思想禁锢发挥到了极致!
但也正因如此,导致科举制度与官学教育体系开始逐渐僵化,很多官学士子一味埋头苦读经书,钻研八股文章,却不讲究实际学问,不锻炼处事能力,让朝廷选拔出了大量不具备实际执政能力的地方官员。
随之兴起的便是反对僵化腐败之官学机制的士大夫们,自行成立书院来讽喻朝政,针砭时弊,警惕自身,因此渐渐成为了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场所。
时至今日,书院在大明境内已经发展得有模有样,虽未到达鼎盛时期,却也能左右一时之舆论。
比如“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大家湛若水,一生以兴办学校、传播儒学为己任,在全国各地创办书院近四十所,弟子多达数千人,遍布大江南北,极大地促进了心学的发展与繁荣。
而朱厚可是知道的清清楚楚,大明书院发展到达鼎盛时期有一个明显的标志:一个书院被修复并且广收门徒之时!
这个书院,名为东林书院!
而东林书院也不负众望,汇聚培育出了一批鼎鼎大名的人物,东林党!
这批没有政治远见、缺乏治国才能,却擅长好同恶异、党同伐异的士大夫,这群操控着明末天下舆论党同伐异的"清流”,这帮本身就是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代表者,用他们的愚昧、无知、贪婪与无能亲手将大明帝国送入深渊,将大明河山拱手送与建奴!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呵呵,还真是‘忧国忧民’啊!”
朱厚嘴角泛起冷意,低声喃喃道。
片刻之后,湛若水与吕柟一前一后地走进了御书房,二人面色皆不太好看。
二人也能明白圣天子故意让他二人执掌教育部的真正用意,是为了防止某派学说势力太大,以至于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比如先前的程朱理学!
但毕竟二人理念不合,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这让二人如何能够平心静气地一同共事?
朱厚苦笑着摇了摇头,出言道:“两位爱卿皆是国家栋梁,又同为知名大儒,为何不能研讨圣贤经义,何必跟稚子一般置气呢?”
湛若水仰起了高傲的头颅,不悦道:“吕大人学究天人,老夫自问才疏学浅,不配与吕大人共事!”
吕柟梗着脖子答道:“道不同,不相为谋!”
看来让这二人共同执掌教育部是一个极大的败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