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襄公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当然是办好父亲晋文公的丧事,这是国之大事。
首先得给晋文公定一个谥号,因为接下来的一切都要按谥号去进行,如灵牌、讣告、墓碑等都需要用到谥号。
谥号是指一个人去世后,后人给予评价的字,这是对历史人物的一种盖棺定论。
也就是说,谥号必须是去世后才有的。
曾经读到不少材料,如“报告桓公”、“宋襄公在上”、“报告大人,天子周平王刚颁布诏令”等等,甚至还有的到了银幕上,这些都是明显的错误。
盖棺定论,这个论,在春秋时期,往往只用一个字来定。
晋文公一生文治武功,创立了晋国霸业,“有经天纬地之才”,故曰“文”,这便是我们一直在讲的晋文公。
而晋文公生前,人们对他的称谓一般是“主公”、“君上”、“国君”等,当他还没当上晋国国君时,则被尊称为“公子”。
谥号定了,接下来便是向周天子报告,向天下诸侯发出通告,这便是讣告。
根据礼制,对盟国,一国之君去世那可是大事,必须发出讣告。
盟国则必须在接到讣告后派人前来吊唁、送葬、朝见新君等,这都是当时的礼仪。
当然,根据礼制,得派出什么样资格的人参加是有规定的。不按规定随便派个人过来,那是要摊上大事的。
然后是殡,即停尸。
当时礼制是天子七日殡,即停尸七日。诸侯五日,大夫三日,士一日。
在这段时间里,亲朋好友均至。
殡后是葬,即尸体入棺。
当时礼制是天子七月而葬,即尸体入棺再放七个月。诸侯五个月,大夫三个月,士一个月。
在这段时间里,接受有关方面的吊唁。
晋文公下葬前,有整整五个月的时间接受同盟各国使者的吊唁,即“同盟至”。
如果是某大夫卒了,则是三个月内,“同位至”,即接受相同级别的有关人士的吊唁。
某个士则是一个月内,“外姻至”,即远方的亲朋好友来吊唁。
接下来是下葬,即入土。
这个过程,儿孙需要三年的时间去守丧。这个三年并不是指整三年,春秋时期的规制是27个月,这个也是有渊源的。
当时普遍认为母亲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个月,所以父母去世得用27个月去守丧,这是一种报答父母之意,所以守丧也叫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