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会试考的是策论,是考察时务能力和眼界,可以说,会试是朝廷为了选取将来中枢大员而设的考场,到了这个阶段,光是死记硬背已经跟不上节奏了o
于是,很正常的,薛凉会试落榜,凭着举人之身候补了一个县丞,又熬了几年,赶上了泰安县令出缺,他上下走动一番,凭着座师帮衬,终于补上了泰安县令o
按说一个寒门子弟,朝中没有靠山,又没什么出色的文采和能力,有个县令当当就已经不错了o若运气好,不出错的话,等他到了致仕回乡的年纪前,朝廷也会酌情给提上一级,没准还能混个知府什么的o到那时,也能荫子封妻,算得上是光耀门楣了o
可人就是这样,总是得陇望蜀,薛凉也不例外o
在泰安府做了六年知县,他渐渐的不满足于此了,可以举人的功名,再想往上爬已经没什么希望了,毕竟朝廷的位置就那么些,每三年就有大把进士涌现,轮也不可能轮得上他o
除非能立一大功o
可是想立功却不是那么容易,就这么大一个县城,能有什么机会?
明法审令,鼓励农桑,疏通水利,修桥建路
几年下来,朝廷年年考核,可就算他再拼命务公,也顶多就落一个“恪勤匪懈”的评语o
所谓恪勤匪懈,就是说他够勤快,够谨慎,说白了,就是类似忠于职守的评价o
这评价算是不错了,但也只能算是不错,对朝廷来说,对皇帝来说,忠于职守只是本份,是应当应份的,若是做不到这一点,才是错,才是罪o
要说薛凉出身寒门,能在千军万马中杀出来考中举人,不得不说他本身读书天赋不错,但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骨子里就有一股子执拗,一股狠劲儿o
这种人一般都是死脑筋,当年读书时,就有人劝他放弃,说别折腾了,咱穷人家孩子还想啥当官啊,干脆种田吧o
可他根本不理,也不屑反驳,只认准了一条路走下去,还真让他闯出来了o
等他当够了县令,想要升官时也是如此,虽然起点不同了,可意思是一样的,他就是想升官,做梦都想o
拼了六年,把整个泰安府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也算他的本事了,虽说初心有点歪,可毕竟百姓也得益了,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也称得上一个好官,一个干隶o
但治下让他管得再好,仍然不能让他升官o
到这时他的想法就变了,既然正路走不通,那么就只能试着出出奇招了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