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连收两大名将(三千字大章)
当初遇到黄忠,是荀彧在旁.
如今张良在旁,自然不清楚刘辩的夸张举止。
殊不知,不怪刘辩举止夸张,只怪对方名头太响!
不多时,一位身穿灰色劲装,气宇非凡之人走入帐内。
“小的见过主公,见过军师!”来人凑上近前,屈膝下跪,向刘辩与张良拱手作揖。
“你就是魏延?”刘辩满心欢喜,却故作不解地问。
“回主公的话,小的是魏延。”跪地之人沉声道。
是的,魏延。
历史上,蜀汉阵营除了五虎上将,魏延堪称第一猛将!
魏延不仅是支撑后蜀的第一猛将(《三国志》中没有赵云,赵云是老罗加的),同样存在很多争议,关于他被诸葛亮杀死,关于他的反叛。
魏延为人孤高,又有能力,是个有独立见解的人。
他在作战布局方面喜欢用置之死地的战略,诸葛亮是个行-事非常谨慎,没有百分之百的胜算一般都不会去做。
因此,魏延的一些治国和尤其作战的策略与诸葛亮经常意见相左。
诸葛亮喜欢的是那些他能驾驭坚决贯彻他路线的将领,譬如:关羽、赵云。
可在关、赵前后死去,魏延成为蜀国首屈一指的大将,晋封南郑侯。
由于魏延行-事上比较特立独行,喜欢冒进有些张扬,使诸葛亮感到越来越难以驾驭魏延。
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途中病重,自知时日不多,急召见长史张仪等人,选一个能延续他路线的接班人。
杨仪自恃诸葛丞相的信任和重用,不吃魏延那一套,常与魏延硬碰硬,针尖对麦芒。
他们两个的矛盾,诸葛亮是知道的,多次想让他们冰释前嫌,无奈都无济于事。
后来诸葛亮能做的,也就只剩了不偏袒任何一方,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
诸葛亮一辈子都在算计,就是没有算准杨仪心胸极其狭窄,早就有杀掉魏延之心。
如果诸葛亮对此有所察觉,就不会让杨仪传达要魏延在他死后大军撤退时断后的遗嘱,于是给了杨仪借机除掉魏延的机会。
杨仪在向其他将领传达诸葛亮遗嘱时,临时“修改”了遗嘱内容,促使魏延被杨仪的激将法激得大喊三声“谁敢杀我”,结果被马岱从背后一刀斩于马下。
因此,魏延是蜀国死的最冤枉的人,没有之一。
魏延的死,不知情的人认为是诸葛亮下令杀的,实际死在心胸狭隘的杨仪之手。
至于魏延反叛——
“演义”中说魏延天生反骨,这是老罗说的,老陈的“三国志”中可没说。
演义中指出,后蜀的魏延是唯一拿得出手的先锋大将,诸葛亮唯恐死后魏延会反叛,于是设计了一出计谋,就是上面提到的。
事实上,魏延没有谋反之心,依据有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
魏延为救黄忠,杀了韩玄,以“部曲”的身份随刘备入川。
部曲相当于嫡系或亲信,于刘备而言,他的亲信是关羽、张飞。
刘备站住脚,准备做汉中王,决定派一位信得过的大将镇守汉中,北拒曹贼。
老话说得好——无襄阳荆州不足以用武,无汉中巴蜀不足以存险,无关中河南不能以豫居。
可见汉中的重要之处。
当时众将以为会派张飞镇守,结果派的竟是魏延,以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
汉中的地形易守难攻,四周高山,在当时是北魏进攻蜀汉最方便快捷的唯一通道,即使是在今天入川大多还是要从汉中经过,说汉中是蜀汉的咽喉与门户,丝毫不为过。
众将吃惊的同时,魏延更是受宠若惊。
这还未完——
刘备登基后,又升魏延做了镇北将军。
刘备死后,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建兴五年,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使。
建兴八年,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古人讲究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
其二:
魏延对蜀汉赤胆忠心,更是一个坚定的抗曹分子。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在刘备策封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之后的一次大会群臣的宴会上。
刘辩问:“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魏延答:“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若曹操举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是要誓死保卫蜀汉,欲与曹魏抗争到底的赤胆忠心啊!
诸葛亮刚死,费袆告诉魏延准备撤军,魏延的回答更铁腕:“云何以一人之死而废天下事邪?”
刘备和关张马黄赵死后,诸葛亮的抗曹决心都未必有魏延坚定。
其三:
魏延此时并不具备造反的实力。
据《三国志·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亮制而不许。”
子午谷一计,魏延只要精兵五千,诸葛亮都不肯给。
诸葛亮临死,曾说:“令延断后,姜维次之;或延不从命,军便自发”。
显然,诸葛亮已经做好放弃魏延的打算,如果手上兵马多,才会给诸葛亮、蜀国带来危机。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是举倾国之兵。
倾国之兵!
蜀汉全国兵力大概十三万,除去蜀汉各地的驻军、运输粮草的兵力、老弱病残和屯田的兵力,前线能够打仗的兵力统共大约在6—8万人左右。
魏延连一万人都没有,拿什么跟蜀汉的数万兵力抗衡?
所以,魏延此时根本没有实力与蜀汉抗衡。
其四:
作为一个久经沙场,智勇双全的蜀汉名将,魏延不可能蠢到都要造反了,还不事先统一手下将士的思想,搞好战前动员。
《三国志·魏延传》中说,魏延一路南奔,先到了南谷口,在那里据守。
杨仪手下的一个将领何平对魏延的人说,丞相刚死,尸骨未寒,您们怎么就敢这样呢?
魏延手下的将士就仅仅听了何平这一句话,觉得非常羞愧,一哄而散,就剩魏延和他的几个儿子瓜兮兮的在那儿站起。
如果说魏延要造反,又不事先统一好手下将士的思想,岂不是显得魏延很智障吗?所以魏延的本意并不是想造反。
其五:
魏延的行军路线不符合造反的逻辑,这也是证明魏延没有谋反的最有力的证据。
以魏延的军事才干,他不可能不知道就凭他手中那几根葱几头蒜,想要造反岂不是天方夜谭。
那他为什么要造反了还往南而不往北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魏延不是谋反。
因为往南跑,魏延只会让自己腹背受敌,成为翁中之鳖,而往北跑,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魏延本来就在抗曹的最前线,北投魏无疑是最好的反叛选择,况且北魏一向厚待敌国有能力的降将,张绣就是最好的例子。
张绣杀了曹操最喜欢的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而曹操在张绣投降以后,给了张绣比曹操当时所有将领都优厚的待遇,张绣是当时曹操手下唯一一个食邑满千户(总共两千户)的将领,其他所有将领,包括张辽、夏侯渊、荀彧等都只有几百户。
像魏延这种不可多得的猛将,投降曹魏,必定会得到十分优厚的待遇。
所以魏延即使是要谋反,也应该往北而不是往南。
陈寿都说,“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善,冀时以代亮”。
也就是说,魏延本意是要杀杨仪,和杨仪争夺诸葛亮的位置,这很明显就不能被定义为谋反!
言归正传——
刘辩听到魏延肯定的话音,当即上前搀扶,笑道:“孤听过你的名字,嗯,很好!今后就跟着孤吧!”
“谢主公!”魏延被刘辩扶起。
魏延曾在别处从军,只是个人信息上没有注明,唯恐刘辩不喜欢他这样的兵。
结果,令魏延非常意外,刘辩真的如百姓口中说的那样,爱民如子,礼贤下士。
正如眼下,刘辩曾经可是皇帝陛下,如今还是弘农王,掌管诺大的荆州、益州数百万军民。
此刻,竟会为他魏延这个小小的士卒,不惜自降身份。
魏延对此,心中十分感动。
不多时,另一位精兵也被卫士带了来。
很快,那位精兵进入帐中,屈膝下跪,拱手作揖道:“小的文聘,见过主公,见过军师!”
来人话音落下,竟向刘辩诚心叩首。
是的,韩世忠举荐之人,正是历史上刘表的大将文聘,曹魏名将!
刘表死后,刘琮降曹,文聘初不随见曹操,直至曹操召聘相见,问其何以迟,文聘表示自己不能保全土境,愧于见人。
曹操被这份忠臣臆下之情所感动,先呛然而誉之,仍旧让他守卫江夏,使其典北兵、镇荆江。
文聘也不负曹操所望,守御荆城之际,多次引兵阻遏关羽之师,攻其辎重,烧其战船,立下莫大之功,成为曹操倚为屏障的大将之一,威名远播。
“你就是文聘?嗯,韩世忠举荐之人,必定错不了!以后就与魏延留在孤的身边,哈哈哈……”刘辩大笑着,上前将其搀扶。
文聘刚被刘辩扶起,看了一眼身边的魏延,接着两人再次向刘辩屈膝跪拜。
喜欢热血三国之召唤猛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