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须一战,我们破关这么多次,从未失手,此番绕道千里,若是来而不战,我们将失去锐气,被天下人耻笑。”
多尔衮坚定的说道。
“但这一次风险太大,我们未攻长城,先遭重挫,已失去了锐气。”
“明军擅于坚守,我们缺少粮食,一旦战事被拖延,非常危险。”
“建州南部正遭受明水军袭扰,不如先撤回,镇压明水军后,从朝鲜取粮,再从长计议。”
清军核心将领议事,齐尔哈朗等建议撤军。
清军核心将领眼下分成了两派。
一派以多尔衮为首的大多数,准备马上进攻,破入长城。
就算攻不下大明的京师,也要大肆劫掠一番,补充粮食,补偿损失。
也是为蒙八旗和山海关败亡的人复仇。
另一派,是以齐尔哈朗为主的少数将领。
多尔衮威望下跌,这令得齐尔哈朗等人敢于冒头出来,提出反对意见。
也因为这一战,关系到他们旗的兴衰。
如今,放在多尔衮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要么马上进攻。
要么立刻撤退。
由于粮食眼中不足,又失去粮草运送补给,不允许清军长时间在长城外驻守对峙。
再过两天,粮食吃光,他们自己都撑不住,不战自溃。
他们本是准备来取粮食补充,然后提着麻袋入关劫掠,本身并没携带多少粮食。
之前几次破关也是这样。
反正是熟门熟路。
与前几次绕道破关不同的是,这回是真缺粮,清廷整个大后方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活。
就算临时去筹集收刮,也筹不了多少粮食补充。
即使把汉八旗粮食供应再减半也支撑不了多久。
依照多尔衮等人的计划,是等晋商运送来的粮草应急一下,全军修整饱餐几顿后,在长城防线找个破绽,攻破长城,长驱直入,扫荡中原。
现在好了,不仅没得到粮食救急,倒先损失一万多蒙旗军,旗主图尔格都被斩杀。
他们特意绕远一些来到这里,是想让山海关重兵,来不及支援回防。
在山海关交锋,清军遇到挫折,对崇祯亲自率领的禁卫铁骑,有了几分忌惮。
如今还未主动出击,又遭到折损,不打一胜战就撤退,多滚死也不甘心。
多尔衮对着齐尔哈朗等咆哮起来。
“死的不是你们的亲儿子,不是你们的亲弟弟,你们当然无所谓。”
多尔衮亲眼看见多铎被斩去脑袋,眼睁睁看着爱子被凌迟处死,心中的悲愤屈辱积压甚多,如火山般爆发出来。
多尔衮视线扫向几名战战兢兢,不敢吱声的汉降将。
“洪承畴,范文成,你们两个怎么看?”
多尔衮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洪承畴他们还敢说什么。
一阵沉默后。
洪承畴硬着头皮,抱拳道:“卑职,谨尊摄政王之令。”
他这句话等于没说,把决定推回给了多尔衮。
言外之意,你说了算,我听命就是。
这话没有明确立场,不过隐隐有偏向多尔衮的意思,多尔衮听起来比较舒服。
范文程更不敢多说,他的站位本来就在多尔衮一边。
范文程在多尔衮脚边跪下。
“卑职,唯摄政王马首是瞻。”
大部分的清军将领,也纷纷抱拳大呼:“唯摄政王马首是瞻。”
毕竟他们多是蛮夷出身,凶狠,好战,野蛮。
胜仗打惯了,如今连连挫败,咽不下这口气。
多滚目光回到济尔哈朗脸上。
齐尔哈朗识相的躬身抱拳,做出退让:“听从摄政王的决定。”
既然决定要攻破长城防线,就要探听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可是这一次,安插在辽西的内奸,还没把新情报送过来。
多尔衮目光投在范文成身上。
“没想到,蒙八旗也如此没用,一整个旗只逃回来几十人,那些逃回来的懦夫,有说是谁在指挥吗?”
“回禀摄政王,卑职问过,他们都不知道明军是谁在指挥,当时局面太乱,明军破晓时分,发动突袭,根本来不及防备,明军还装扮成运输粮食的商队,深入营地,做了个里应外合,漠南王就是被混在运粮商队的一个奸细砍杀。”
“汉人不可信啊!”有一个粗豪的满人大将道。
范文程、洪承畴等行将面色顿时不好看了,却不敢反驳。
所有满人都是他们的主子。
挨骂,被怀疑都很正常。
“鳌拜,你闭嘴!眼下是要团结一致的时候。”
多尔衮叱喝一句,继续问范文程:“他们有看到崇祯吗?”
范文程摇摇头:“他们没有发现崇祯踪影,不过,前来偷袭的,是山海关遇到的明军铁骑精锐,这点他们可以确认。”
多尔衮长出一口气,抬眼南望,那是大明京城方向。
“看来此前情报还可信,崇祯目前还在大明京城里。”
“只是不知辽西三族的惊天谋划,能否成功,我答应过,一旦实现,他们各家家主都能封王。”
“崇祯,你敢小看我们,本王要让你知道什么叫做狗急跳墙。”
洪承畴,范文成等汉将面皮一僵。
多尔衮对汉文半懂不懂,这句话是把自己比喻成狗。
但他们哪敢提醒。
清军现在很被动,被逼到只有强攻长城。
不过还好,长城比山海关好突破太多。
长城防线那么长,不难找到弱点。
范文程说道:“摄政王,此次明边军防守严密,他的消息出不来,当咱们主动进取,卑职派的探子,已顺利进入关内。”
多滚点点头:“你做得好,联系上辽西三族八家,令他们立即起事,我们也来个里应外合。”
第二天。
阴云密布。
长城古北口外。
二十万清军如潮水涌来,列阵在前。
做出攻破长城的准备。
突破长城古北口不是第一次。
蜿蜒的雄伟的长城上,明军旌旗猎猎飘扬,烽火台上的狼烟点燃,湿润的柴火在火油助燃下烧出滚滚浓烟,升上天际,似与乌云连接在一起。
“开门!”
一队明军侦骑风驰电掣帮驰回,到古北口叫门。
“是夜不收杨老七,快开门。”
站在巍巍关城上的黄得功,下令打开大门。
杨老七领夜不收,在外头收集情报侦察敌情,比烽火台有用多了。
在清军主力出现点燃烽火台之前,明军就收到夜不收回报,清军主力进军动向,测知清军今日要在古北口一带大举进攻的意图。
于是,明军各部依照计划应变,诸主将等提前半日来到这里部署,黄得功距离近,最先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