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占据绝对优势,最后却被人逆转,在好莱坞的历史上,并不是太罕见,曾经的《拯救大兵瑞恩》和《恋爱中的莎士比亚》无疑是最好的例子。
在投票结束之前,一切都有可能会发生。
按照学院的规定,奥斯卡提名名单公布之后,制作发行方的所有公共活动必须全部停止,严禁继续游说评委,但如同过往这些年发生过的一样,明面上的公关游说肯定会停下来,私下里和媒体上的宣传造势,却一刻都不会停歇。
奥斯卡公关既然是项庞大的工程,自然少不了巨额资金的支持,特别是媒体方面的宣传,例如《名利场》《好莱坞报道者》和《首映》等对好莱坞影响深刻的报纸杂志,是不会免费为人打广告做宣传的,那些看似相对公允的报道,背后几乎都存在着交易,一个版面往往能喊到六位数以上。
哪怕是南希?约瑟夫森和帕尼?凯利斯进行地毯式的电话游说,以及尽可能找机会面对面交流,奥斯卡的众多评委们,依然会有相当数量的人不会去观看提名的电影,他们投票的方式往往很简单,选择熟悉的名字。
熟悉的名字来自何方?
媒体宣传的作用,这时就体现了出来。
任是谁都无法否认,相当多的人,哪怕是学院的评委,同样会受到媒体舆论的影响,而在很多知名媒体上面拥有专栏的知名影评人们,他们的言论必然会传递到相当多评委的面前。
职业影评人在没落,但他们在颁奖季的能力,却不容任何人忽视。
这群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让他们真的对电影业发展提出点合理的意见,他们恐怕连想都想不到。但在颁奖季拉起后腿来,效果还是不容小视的。
想要彻底摒弃影评人在颁奖季的影响力,非常非常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时间来战胜他们,只要学院那些与影评人一起成长起来的老头子们去见了耶和华,即使掌控学院核心的新团队依然是老旧的保守派。但只要他们没有对影评人辉煌的年代有特别深刻的感受,那职业影评人在颁奖季的影响力将无限衰退。
比如像杜克以及迈克尔?贝或者詹姆斯?卡梅隆这样的人,如果成为学院的老资格,他们怎么可能受影评人意见的影响?
每个时代总有属于每个时代的特质。
拿到十二个提名,杜克想到的就是十二个奖项,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未来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机会。
但想拿到十二个奖项,最大的阻碍并不是哈维?韦恩斯坦和米拉麦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