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部电影的成本堆高到一定阶段后,制片公司的审查和投资都会变得异常谨慎,虽然詹姆斯·卡梅隆的两部大作,真正开启了好莱坞的亿元制片时代,但像杜克为《独立日》喊出的如此巨额的投资,完全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 那些投资额只有几百万美元的小制作,都会被电影公司严格审核,更不用说《独立日》这样的项目了,每个上千万美元的电影项目的诞生,都是极其繁琐的过程。 在好莱坞,从一个剧本概念到真正获得制片厂认可、决定投拍这个过程被称作“开绿灯”(GREEN.LIGHT),除去必须的审查委会审核外,还有众多的前期调查过程。 第一、要有一个剧本,质量和创意能让制片公司感兴趣。 第二、这个剧本要经过制片部门的系统审核,制片部门将分析剧本是否新颖、有无商业价值、是否符合制片公司的产品构架。如果得以经过审核,制片部门会预估电影制作成本、税收成本等等。 第三、这个项目将经过发行部门的审核,他们会联合合作的分销商来一起调查很多问题——这部电影的商业价值何在?它的目标观众是谁?是否改编自小说,有没有固定的粉丝群?这部电影是否能够融入制片厂的全球分销体系?能否在合作电视台、录像带合作方方面得到支持?影片的类型和发行时间?影片有无植入广告的可能?影片有无冲击奖项的可能?在过去和未来的18个月内,有多少同样类型的影片已经上映或者正在筹备?它们的表现如何?投资回报率又如何? 第四、建立制作团队,对于《独立日》来说,这是相对比较简单的问题。 第五、敲定拍摄细节和合作意向…… 第六、预算、拍摄、地点、制作团队都最终获得首肯,终获“绿灯”。 事实上,这只是一个大致的过程,并不能说明好莱坞电影制作中商业法则的完整和精细,但有一些数据或许可以说明这一点。 比如,每一年好莱坞的制片厂大约会收到15000个以上的剧本,最终只有300部左右的电影进入制作阶段,其中还不知道有多少是压了几年的剧本。 即使杜克有了《生死时速》和《勇闯夺命岛》的成功作为资本,华纳兄弟等公司也只是对他有了更多的信心,会对他的项目优先重视,却不会随随便便就开绿灯,毕竟这最终会涉及到1亿多美元的投资。 “华纳兄弟和二十世纪福克斯已经做完了最初的审核。” 公爵工作室中,南希·约瑟夫森坐在杜克的对面,一只手轻点着面前简陋的办公桌,“他们的制片部、发行部和市场部,暂时都给了项目A级的评价,当然,前提是影片拍摄出来后,能达成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