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人:“于今之计,生存才是最重要的。”
“先生所言甚是。”杨凤首先做了自我检讨:“悔不听先生之言,致有今日之困。望先生不要嫌弃我等愚陋,多加指点。”
“尽力而为吧。”荀攸躬身还礼。
牛辅等人进展顺利,五日后,送回了捷报,还有几名重要的俘虏。
贾诩建议,可以重开谈判了。刘辩接受了他的建议,准备派使者去谈判。贾诩推荐了一个人,一个让刘辩意想不到的人:尚书郎钟繇。
刘辩早就知道钟繇,这人的名头太大,他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他一直没有对钟繇主动示好,原因很简单,钟繇循规蹈矩,一直不显山不显水,既不耽误自己的份内工作,也不主动献计,和刘辩一直保持着距离。
袁绍在山东起兵,大半个天下都响应袁绍,在洛阳为官的不少人也逃出了洛阳,投奔袁绍去了,比如荀彧、荀攸叔侄。也有没走的,他们依然滞留在洛阳,钟繇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这些人,刘辩抱有相当的怀疑态度,不敢轻易的用,也不能主动的贴上去。一来他还摸不清他们留在洛阳的用意,是静观其变,看看形势在说,还是为袁绍通风报信?谁也说不准。让他们进入核心圈子,会冒非常大的危险。
所以,明知钟繇是人才,刘辩也没有主动问计,而钟繇同样也没有主动献计的意思。两人仿佛陌生人,用狐疑的目光互相窥视。
贾诩推荐钟繇,让刘辩有些意外。
并凉人之间互相不服气,但那是内部的矛盾,在大方向上,他们是一致的。这些大方向中就有对山东人的反感。钟繇是山东人,而且是颍川四大望族之一。他的曾祖钟皓是和荀淑齐名的四长之一,他的祖父钟迪、从祖父钟敷都是有名的党人。钟繇本人更是少年成名,据说有人给他相过面,说他有大贵之相,至于贵到什么程度,就不清楚了。至于他的书法,那就更不用说了,几乎和蔡邕这样的大家齐名。
对这样的名士,一向被视为野蛮人的并凉人很不感冒。贾诩推荐钟繇,不仅刘辩意外,就连吕布、张绣等人都觉得不能理解。
贾诩对刘辩说了两个理由:首先,谈判的决定权在陛下手里,钟繇所起的作用有限,不用担心他有坏主思。他是颍川名士,更容易让杨凤等人接受,谈起来更方便。你别以为黄巾军杀了那么多世家,就不钦佩名士,杨奉不就是主动要和杨修拉关系吗?其次,钟繇和荀攸是知交,荀攸有什么想法,不会和别人说,但是会和钟繇说。由他去和荀攸接触,再